推广 热搜:

上海嘉定区2019届高中三年级下学期水平调查历史考试试题

   日期:2024-04-20     来源:www.nexxgmp.com    浏览:764    
文章简介:2018学年度等级考第二次水平调查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题和答卷纸两部分,试题包含考试试题与答卷需要;所有答卷需要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卷纸上;做在试题上一律不能分。

2018学年度等级考第二次水平调查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题和答卷纸两部分,试题包含考试试题与答卷需要;所有答卷需要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卷纸上;做在试题上一律不能分。

3.答卷前,务必在答卷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名字,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地方上。

4.答卷纸与试题在考试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卷时应特别注意,不可以错位。

 

1、选择题(以下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牧野”以上材料指向同一事件,两则材料

A.互为印证       B.互相矛盾       C.孤证不立       D.不足采信

 

2. 《左传》“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此处鼎的主要功能是

A.生活用品       B.祭祀礼器       C.权力象征       D.生产工具

 

3. 有学者称,“没周公就没儒家的历史渊源”。这里“历史渊源”是指周公拟定的

A.分封制         B.礼乐规范       C.宗法规范       D.井田规范

 

4. 下列历史名人出生于公元前4世纪上半期的是

①庄子

②荀子

③孟子

④柏拉图

⑤亚里士多德

⑥苏格拉底

公元前369年

公元前313年

公元前371年

公元前427年

公元前384年

公元前469年

A.②             B.①③⑤         C.④             D.⑥

 

5. 汉初推行“与民休息”政策,与之相对应的思想基础是

A.法家思想       B.黄老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6. “海量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描述的政治规范是

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7. 有学者觉得中国历史上某个朝代“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进步”,此学者所说的朝代最大概是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8. “中国常识线与外国常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首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中外常识线第二次接触的世界背景是

A.明代朝贡贸易   B.新航路的开辟   C.启蒙运动拓展   D.工业革命扩展

 

9. “专制”与“自由”、“特权”与“平等”、“神性”与“理性”体现了17-18世纪社会现实与思想观念的对立。这种对立最典型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法国

 

10.英海外交大臣格雷曾对着伦敦街头辉煌灯火发出“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预感,其依据是

A.文静复兴运动兴起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英国工业革命拓展                 D.首次世界大战

 

11. 1936年12月,对中国无尽内战“提不起兴趣”的美国《纽约时报》忽然在头版连续15篇重量发布中国新闻。与此转变有关的事件是

A.西安事变震撼中外                 B.红军长征胜利会师

C.七七事变日本侵华                 D.国共合作一同抗日

 

12.下表为英国不同年代总就业人口中农业与工商业所占比率,致使这一结构变化的直接缘由是

时间

农业

工商业

1811年

35%

45%

1841年

20%

43%

1871年

14%

55%

A.国外殖民       B.工业革命       C.圈地运动        D.光荣革命

 

13.19世纪末因国家统一和工业化致使社会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工业产值飞速上升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14.“自由放纵”和“国家调控”是资本主义经济两个不同阶段的要紧特点,这一特点转型的典型标志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罗斯福新政    

C.经济大萧条                       D.第二次世界大战 

 

15.“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发出此种呼喊的是

A.魏源           B.严复           C.章学诚           D.梁启超

 

16.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最早阐发到甲午战争结束后渐趋沉寂的近代思潮是

A.中体西用       B.进化论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17.“木制帆船舰队再也没办法与蒸汽动力的战船相对抗了”基于此种教训与认识而进行“改变”的国家有

A.英、法、美     B.俄、日、清政府   C.德、俄、美     D.法、德、日本

 

18.清末学堂里,学生们从《民报》上可以看到的是

A.“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B.“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C.“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D.“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19.二战后它曾是大国合作的试验场,也曾是大国博弈的竞技场。它是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苏联

 

20.1961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找到法国总统戴高乐,言语间浸透热心,“请相信我!让咱们把欧洲团结起来吧,亲爱的兄弟!咱们三自己可以一同干:你、我和(西德总理)阿登纳。”英国要表达的是

A.抵制美苏冷战    B.参与欧洲联合    C.控制欧洲市场    D.达成欧洲自强

 

2、综合剖析题(60分)

(一)外交七十年(15分)

21.中国走向世界: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了“一边倒”外交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拓展外交舞台,致力于全方位的外交关系,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请将图片下字母按表格内逻辑关系填入适合地方。(6分)

 

 

 

 

 

 

 

 

 

 

 

 

 

 

 

 

 

 

 

 

 

外交经历

主要表现

“一边倒”外交

 

初登国际舞台

 

外交舞台的拓展

 

全方位的外交

 

 

22.察看下图,新中国建交三个高峰期分别是什么时段?简要说明第三高峰期出现的国际国内背景。(9分)

 

 

(二)国际秩序大调整(20分)

20世纪是国际政治秩序大调整时期,但上半期与下半期调整形式迥异,国际秩序各不相同。

问题:

23.概括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特点,完成下表(10分)

时间

主要调整形式

调整的主要结果

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下半叶

 

 

24.假如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两极争霸格局形成进行梳理,正确排序是:(4分)

A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崛起        B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C 雅尔塔体系的打造                 D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主导地位形成

 

25.你怎么样看待20世纪国际秩序调整形式的差异?(6分)

 

(三)一七九三年代(25分)

1792年7月,英国马嘎尔尼携带国王乔治三世的国书,率贸易使团从朴次茅斯港启程访华,1793年抵达中国。

材料一   英国马嘎尔尼贸易使团访华铩羽而归

英国使团筹备

清政府态度

祝寿礼品

天文仪器、地球仪、望远镜、秒表;战舰模型、毛瑟枪、连珠枪、利剑;有关城市、教堂、城堡、陆战与海战、船坞、赛马等的写生画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被视为“奇巧”之物未被看重。

具体需要

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所有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准在北京常驻外交使节等。

“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所属。”

“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交易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的夺目烈焰闪耀欧洲国内

 

 

 

 

 

 

 

材料三  “假如这两个国家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他们最为成功的经验;假如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创造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火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马上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样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势必使双方都获得快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哪种文化革命呀!”

——阿兰·佩雷菲特(法国 1989.5)著 王国卿译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问题:

26.依据材料一,马嘎尔尼贸易使团对华具体需要涉及那几个方面?(4分)

 

27.材料1、二中英法两国1793年代社会诉求存在什么样的差异?简述出现这种差异是什么原因。(6分)

 

28.结合材料1、三,谈谈你对阿兰·佩雷菲特关于中英交往评价的认识。(15分)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